|
|
 |
|
|
|
腕踝针在耳鼻喉科的应用思路 |
|
□窦玉昆 《黄帝内经·灵枢》中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的根结理论,指出各经脉的根结部位。“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腕踝针疗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将十二个刺激点设在腕踝关节附近,与十二经脉的本部、根部相对应,以主治全身各部位病证。在《难经》“卧针而刺之”中的“刺卫无伤荣”刺法,为腕踝针疗法的浅刺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腕踝针疗法正是采用这种沿皮下平刺的方法,取的是浅层的“卫气”,避免了对中层“营气”和深层“谷气”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腕踝针疗法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通过针刺腕部和踝部的特定穴位,激发体内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其独特的皮下浅刺方式,疗效显著。 鼻部手术后的疼痛缓解 鼻部手术后,患者常需要填塞引流条以达到止血、引流的目的,但这一过程常伴随鼻腔胀痛、烦躁不适,影响患者睡眠及术后康复。研究结果表明,腕踝针对于缓解鼻术后伤口疼痛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鼻炎与咽喉炎 鼻炎和咽喉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腕踝针疗法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缓解鼻炎和咽喉炎的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常选择腕踝部的相关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目的。 耳鸣与耳聋 耳鸣和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听力障碍,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腕踝针疗法通过刺激腕踝部的特定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耳部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耳鸣和耳聋的症状。此外,腕踝针还具有调节整体功能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腕踝针疗法具有疗效显著、起效迅速的特点。对于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腕踝针疗法为纯物理疗法,无药物残留和毒副作用,对患者身体无负担,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腕踝针疗法不仅适用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还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专业操作 腕踝针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避免禁忌证 进针部位皮肤有瘢痕、伤口、溃疡及肿物者,不宜针刺;女性正值月经期或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 留针观察 留针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晕针等异常情况,如有出现异常应立即拔针并平卧观察。 生活护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身体不适。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整体功能,腕踝针可有效缓解鼻部手术后的疼痛,改善鼻炎与咽喉炎的症状,减轻耳鸣与耳聋的困扰。同时,腕踝针安全无副作用、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使得腕踝针在耳鼻喉科及其他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