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在各地往往与西医医院并存。为什么要在西医医院之外建设中医医院? 中医医院如何做到姓“中” 中医医院姓“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容易受到西医影响。当代西医医院不少来源于西方传教士所建的教会医院,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医院,其医疗、管理的特色以西方医学为主。中医医院的建立是比照建设,或者从过去一些中西医联合诊所进行改造而而来的,其基本的救治功能与西医医院等医院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点主要体现的是医院属性。而中医医院的性质更多的表现为“综合医院+中医”的模式,从架构上理解是医院属性与中医的结合,从本质上讲是中医药的医疗体系,或者理解为专门为中医设置的医疗卫生机构,其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中医本色。这个本色是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规划,体现的是“中医+”的存在模式。也就是说,医院设立是要体现中医内容,这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因此必须姓“中”。 能做到姓“中”,就要体现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这个体现需要从医院的标识、医院职工队伍的构成、医疗的服务等方面得到体现。正如浙江省中医医院院长所言“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好不好,先看中医医院办得好不好。中医医院办得好不好,则先看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得好不好。”发挥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药诊疗技术,是保证中医医院姓“中”的不二法门。 如何做到姓“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一般从中医医疗资格、科室设置、中医服务数量质量等宏观指标进行判断。在这方面究竟中医、西医的比例是多少,并没有规划,特别是在当前中西医混存的模式下,中西医比例是难以界定的。由此可以理解,中医医院的中医西医比例其实是相对的,要找寻到一所纯粹的中医医院,也是不容易的。 要让中医医院姓“中”不等于纯粹姓“中”,医院属性的存在也不可能做到纯粹姓“中”。这里因为一些概念的不清,会导致许多关于中医医院的误解。一是医务人员队伍中中医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医务人员的学历结构,但是在中医药人员具体执业的内容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中医西化严重,不会开中药处方用中医治法;或者中药、西药共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区分中医的占比。二是关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谁用得好就是谁的。但现实是长期伴随西医学存在的技术手段往往被认为是西医学的产权,对于中医的使用并不认可,一些群众对中医医院使用检查、检验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医医院西医化。三是中医医院大量西医技术人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理解为非中医元素,或者看作是西医医院的一部分,从而感触不到中医的氛围。四是把不用现代技术理解为纯中医。传统中医是纯中医,但纯中医不等于传统中医,中医的本质是中医的思想和技术手段,就像张锡纯一样尽管衷中参西,但是依旧是真正的中医。 中医医院姓“中”的外在形式是中医工作者的中医思想和中医技术手段,是在诊疗疾病中的四诊合参,和察色按脉的技术表现、术语表达,但核心在于中医有效能够治病。实际上想为中医医院姓“中”构建一个量化的标准体系,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医院的感觉,表达为浓郁的中药味道、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医务工作者扎实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服务。这个氛围的营造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及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技术的充实,具有一定的感性成分。 中医医院如何做到“中” 这是中医医院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发端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实践,是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在诊所或者在医院,首要的就是看好病的问题。能够看好病,百姓就认可医院;能够用中医看好病,百姓就认可中医。“中医药在现代疑难疾病的治疗上确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某些领域或某些阶段上。如果省级中医医院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手段解决不了疑难疾病,可以说其无法体现省级中医医院的引领示范作用。” 把病看好是人民对中医医院的需要,也是对西医医院的需要,很多时候百姓并不关心中医还是西医,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的技术手段能治好病。因此,在中医医院“中”就不能局限于中医一种技术手段,更多的是融合所有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技术手段为患者服务。 医院的口碑和影响力在当今群众就医选择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好医院是历史的积累,也是人民的选择,医院“中不中”,需要群众口碑和区域影响力。当前在医疗市场化发展的环境下,不论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都成为医疗市场的主体,这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医院要努力做到“中”,就要上下团结,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在一定区域形成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