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上)
“脏腑经络解伤寒”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药理分析看“对药”治疗痛证的规律(四)
中医用药特色经验谈
1
11 1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上)
 


□张良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以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来阐释自然界以及人体规律的一种学说。“五”,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行”,指运动变化;“五行”,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尚书·洪范》曰:“一曰水,一曰火,一曰木,一曰金,一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首先,这段话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物质的和抽象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时间和空间等,均由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构成。其次,说明了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功能属性。再次,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按照事物的功能属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水、火、木、金、土5种物质。最后,把咸、苦、酸、辛、甘等五味亦直接归属于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按照事物的功能属性,凡具有生长、向上、生发、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凡具有宣发、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在远古时代,五行学说是主要用来阐释自然界的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如春、夏、长夏、秋、冬等五季,东、南、中、西、北等五方,生、长、化、收、藏等五化,风、暑、湿、燥、寒等五气,青、赤、黄、白、黑等五色,酸、苦、甘、辛、咸等五味……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运动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在历法、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占卜、农业生产等领域,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五行学说的概念才逐渐被引入人体以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与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而《黄帝内经》则是全面、系统地把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领域的巨著。因此,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人们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联系到一起,用五行的功能属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属性,并用间接推演的方法,把五行与六腑、五华、五液、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等理论,阐释了,人体不仅是以一个五脏为中心,以六腑、五华、五液、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为支柱的庞大的统一的整体,还是一个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遥相呼应的整体,即天人相应。因此,中医药学的重要特点与核心,除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外,主要就是天人相应。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等,均把五行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味、五色、五音等联系在了一起,亦与人体的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以及五志、五气、五味的相克关系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说明了五脏各有其“外应”,并与五行相对应。间接说明了五方、五季、五脏等与五行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金也,其臭臊……南方赤色、中央黄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不仅说明了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味、五音以及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还说明了五行与五畜、五谷、五星、其数、其臭的对应关系。这说明了,世间万物是按其功能属性,归类于五行。
在五行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克金、金克木等,这完全是从自然界的木燃生火、火烬化土、土积成金、金冷凝水、水灌润木,以及木破土而生、土能防水、水可灭火、火可熔金、金可断木等演化而来,与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是完全一致的。而这,联系到五脏之中,不仅说明五脏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等,而又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即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等。五脏之间,与五行一样,以次相生,以次相克,首尾相顾,生生不息,始终维持着人体动态平衡的健康的生理状态。
人体之所以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就是因为人体自身存在着巨大的自我修复、自我平衡、自我调节功能。一方面,即“制化”调节。人体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也就是制中有化、化中有制,相辅相成,才维持和促进了人体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这相当于一个“小循环”的自身调节。如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火能正常生化。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土能正常生化。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金能正常生化。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水能正常生化。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木能正常生化。
另一方面,即“胜复”调节。这是针对整个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系统而发生的一个“大循环”的自身调节。如肝木之气太盛,克脾土过度而使脾土之气偏衰;脾土之气衰,则克肾水乏力,而使肾水之气偏盛;肾水之气盛,则克心火过度,而使心火之气偏衰;心火之气衰,则克肺金乏力,而使肺金之气偏盛,把太过的肝木之气压制下去,使之恢复正常。如果人体的肝木之气不及,则克脾土乏力而使脾土之气偏盛;脾土之气盛则克肾水过度,而使肾水之气偏衰;肾水之气衰,则克心火乏力,而使心火之气偏盛;心火之气盛,则克肺金过度,而使肺金之气偏衰,便不能过度克制肝木,而使之恢复正常。无论脏气太过还是不及,都能通过脏腑的大、小循环的自身调节,从而使整个脏腑系统由不平衡的状态,恢复到了整体的平衡状态,维持了人体的健康。
如果这个平衡状态被打破了,人体就处于病理状态。这是因为,五脏之间,与五行一样,不仅存在着生理状态下的“相生相克”,更存在着病理状态下的“相乘相侮”。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南召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