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升
中医的心悸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有很快或剧烈跳动的心跳,无法自主控制。通常情况下,症状不严重时,稍事休息能够有所缓解,但是如果情绪波动异常或是过度劳累时,症状会频繁地发生,此外,还会引发一系列相关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眩晕等。西医并无心悸这一疾病名称,根据疾病情况判断为心律失常,即心脏无节律的跳动。下文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中西医如何看待及治疗心悸。 西医解析心悸 西医认为,心悸属于心律失常表现,可能因为生理性因素导致,也可能因为病理性因素导致。 生理性因素 生理性心悸主要是因为情绪、运动以及药物影响,运动会明显提升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如果属于此种情况,不需要接受专业治疗,只需要稍事休息症状即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就能感觉心跳恢复正常。另外,过于紧张或是激动也会导致心律失常,与运动引发症状一样,也能够自愈,不需要处理。此外服用阿托品、麻黄碱或是咖啡因等药物时,也会影响心脏的规律跳动,停药后即可缓解。 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例如心房颤动、期前收缩等,因为心脏无法规律跳动,间歇期个体就有心脏停跳的感觉。心动过速或是心动过缓均会引发心悸。如果心脏并未有器质性病变发生,但是个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会有心率过快,心前区疼痛、不适和心悸等情况出现,此种疾病在女性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此外,贫血、体温增高、心力衰竭、更年期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亢等也有引发心悸的可能。如果发生心悸,需要到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就诊,并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或是影像学检查,以便准确诊断疾病情况。发生心悸后,不要过于担心或是通过网络等途径自己进行查询,或是询问他人,避免造成误解,加重心理负担。明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后,只要接受专业治疗,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需要注意,心悸本身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引发不良情绪,因此,应尽量避免患者受外界刺激,建议平时保持心情愉快,居住于安静的环境中。 日常注意事项 明确疾病诱因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影响,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外界刺激。如果医师建议卧床者,需要尽量多卧床休息,等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再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饮食方面需要保证营养供应,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平时要密切关注疾病情况和症状变化,如果引发严重胸痛、呼吸困难、抽搐等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详细告知急救人员自己既往有心悸病史,以便于急救工作开展。还需要进行情绪调节,选择喜欢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中医解析心悸 中医上并无心悸之名,但是对疾病有详细的阐述。《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介绍,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提到,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提示心悸严重预后情况不佳。医圣张仲景认为,惊扰、虚劳和水饮均会导致心悸发生,将炙甘草汤作为常用方,后期逐步对药方进行完善,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用药方案。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七情过度、心血虚亏、阴虚火旺、心脉瘀阻、水饮凌心、外邪侵袭、药物中毒。心悸可能因内在因素导致,也可由生理因素导致,病程时间长短不一且严重程度不同。心悸的主要原因为心失所养、心神被扰,同时还相关于肝、肾、脾功能。临床治疗时,需要辨证施治,可选择中药口服、中药注射液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调护方法 中医建议,心悸患者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忧思、恼怒影响。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有节制,可以选择滋补药膳或是代茶饮改善疾病情况。根据疾病程度判断是否能够参与体力劳动,必要时要求卧床休养。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医健身活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 (作者供职于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宝璋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