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期间 食物救援和在家做饭注意事项
食物救援 1.灾害初期,确保足够谷类食物,优先提供容易保存、易于食用、能量密度高的方便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 2.每天至少1000毫升饮用水。 3.满足最低能量需要的食物供应,最长不应超过7天,尽快提供种类多样、营养丰富的食物。 4.灾害过渡期,及时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和蛋类等。 5.在食物种类单一的情况下,可提供复合营养素补充剂。 6.在食物分配与配给过程中,要优先满足儿童、孕妇、乳母、老人等特定人群的营养需要。 7.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保护、支持和促进纯母乳喂养。针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或母乳不够的情况,应选择适宜的婴儿配方奶。对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应及时合理添加营养丰富的辅食。 8.提供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品(营养包)。 9.儿童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优先提供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10.为孕妇和乳母提供强化食品和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以保证足够微量营养素的摄入。 在家做饭 食源性疾病是灾害期间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清洁 (1)饭前便后,以及操作食品前后要认真洗手,不用脏手和不洁工具接触食品。 (2)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后再食用。 (3)餐具与切配、盛装熟食的刀、板和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后消毒;消毒方法用物理方法蒸煮法最好。 (4)不使用污水清洗瓜果、碗筷餐具。 (5)掌握和应用各种简易设施和方法,做好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以及炊具、餐饮具的防尘、防蝇虫、防鼠、防水和防潮。 (6)其他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包装材料、工作台面以及货架、橱、柜也应当清洁、无毒无害。 2.生熟分开 (1)生熟食品要分开盛放。 (2)刀、砧板、容器、餐饮具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3)避免交叉污染,特别注意避免手、抹布等的交叉污染。 3.烧熟煮透 (1)提倡尽量使用蒸、煮、炖等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式。 (2)制作肉、蛋、奶、鱼或其他易腐食品时,特别要注意烧熟煮透。 (3)尽量不加工和食用冷荤类食品。 (4)不生食动物性食品。 (5)生水一定要烧开后再喝,不直接喝生水。 4.安全存放 (1)建议只加工简单的饭菜,即做即食,不存放,尽量不吃剩饭剩菜。 (2)必要时,剩饭菜、隔夜熟食在确定没有变质的情况下,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5.材料安全 (1)喝清洁饮用水和(或)达标瓶(桶)装水,不喝不清洁的水。 (2)食品原料与辅料必须新鲜、清洁,无毒无害,色、香、味正常,符合相应的卫生要求。 (3)不吃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畜、家禽、鱼虾,不自行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和其他野菜、野果,不吃严重污染、腐败变质和可疑有毒的一切食品。 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症状严重没办法自行就医的可以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及患者呕吐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本栏目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