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琳君)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展情况怎样,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健康扶贫工作如何进一步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加快县(市)人民医院提质升级有什么具体举措?“两癌”“两筛”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如何?1月17日,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的记者会上,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就以上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关于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阚全程说,2018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六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卫生健康委以“四引”(引平台、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为抓手,着力补短板、求突破、上水平,引进建设了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冠心病防治、消化器官移植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引进两院院士等国家高端人才41名,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33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疑难重症诊疗水平明显提升,医学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患者省域外转率明显下降,儿童、心血管等学科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 下一步,将坚持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省部共建、省市共建和院院共建,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提升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目标。关键是抓好3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自主培养和吸纳引进并重,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医疗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外来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又要努力提升医学类本科、研究生教学水平,鼓励医院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和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培训,让各类人才发展有平台、成长有空间、干事有激情。二是加强平台建设。良好的平台是招才引智的重要载体。要千方百计发挥好医学创新平台作用,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坚持对标国家标准、对标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全面提升科研、诊疗、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区域医疗人才、技术、科研、管理高地,使其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地位和发展目标相适应。 关于健康扶贫工作,阚全程说,紧紧围绕“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目标,聚焦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在能力提升上,投资近30亿元,在贫困地区实施27所县级医院、3所妇幼保健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6所乡镇卫生院、112个中医馆、137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4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4所三级医院与53所贫困县县级医院,贫困县县级医院与358所乡镇卫生院开展“等额对调”对口帮扶,推广适宜技术和项目607项,填补县域技术空白203项。16个贫困县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在疾病救治上,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9种扩大至21种,救治率达到99.75%,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在医疗保障上,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大病补充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6元,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1.45%,一年提高21.17个百分点。在健康促进上,“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扶贫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扎实有效,贫困人口健康素养快速提升。营养改善项目惠及19万贫困儿童。2018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实现脱贫64万人,在全省121.7万脱贫人口中占52.6%。 下一步,以精准施策为抓手,实施健康扶贫提升工程。围绕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深入推进医疗服务规范化、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化、医疗保障措施制度化“三化建设”,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努力实现“三个100%和两个90%”的目标,即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乡村医生覆盖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助力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