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钱 隆
日前,在固始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位91岁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手写的感谢信静静地摆放在桌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医务人员的深深敬意与感激。这封信,不仅是对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精神的最好诠释。 信的作者是一位91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也是一位退休教师,用他那略显颤抖却坚定有力的笔触,表达了对固始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的由衷感谢。信中,荣光特别提到了一件小事——医务人员共同研究如何护理一位可能存在压疮风险的病友。这件在他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却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让他看到了医务人员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程松,在与荣光的交谈后,也深受感动,写下了一篇随笔。在随笔中,程松记录下了荣光几度哽咽、多次握住他的手以示感谢的情景。荣光对固始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技术和态度的认可,以及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易的理解与感动,都让程松深感温暖与自豪。 “荣光爷爷,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认可。”程松在随笔中写道。的确,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患者的认可与感激最大的动力与慰藉。而荣光的这封感谢信与程松的随笔,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医患之间深厚情感的见证。 在这个11月,固始县中医院的重症医学科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荣光慈祥的笑容上,温暖而明媚。这份温暖,不仅来自阳光,更来自医患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与信任。 荣光就医的故事,是医患关系的缩影,更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去传承与发扬。而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更需要每一个人都像荣光与程松那样,用心去感受、去珍惜、去传递这份爱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