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坤
案例一
周某,男性,49岁。 2005年11月4日初诊 患者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2年。患者长期偏头痛并伴有头晕、头脑不清,视物不清,耳鸣,记忆力下降,就诊时面容憔悴,心情烦躁,睡眠不足。 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检查结果显示:寰枢关节齿状突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右宽左窄,颈椎生理弧度变小,钩锥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项韧带钙化。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椎基底动脉痉挛狭窄。 查体 患者精神不振,面容痛苦,颈肌僵硬,颈枕部压痛,肌肉钝厚,颈部棘突偏移,落向左侧,左侧风池穴压痛明显,仰头、转头试验阳性,舌质红、苔白腻,脉数。 既往史 无特殊病史记载。 诊断 寰枢关节半脱位。 处理 颈枕部牵引:患者摆好体位,呈坐姿,放松脊柱及躯干部肌肉,牵引重量5千克,牵引10分钟~15分钟,牵引完毕后行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患者呈坐姿或俯卧位,医者采用滚法、掌揉法为主放松颈部,以及肩背部两侧肌肉,用力轻柔,然后双手拇指拨揉两侧颈肌及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和疼痛点,最后提拿颈肩部肌肉10分钟~15分钟。 正骨手法:纠正寰枢关节偏差,令患者取仰卧位,低枕,术者立于患者头部之前,以右旋为例,右手扶住下颌部,牵引头部并将其头上仰,将头向右侧转30度~40度,轻度摇动两三下,嘱咐患者放松颈部后,然后加有限度的向上“闪动力”,此时听见弹响声则表示复位成功,做完右侧,以同样的方法纠正左侧寰枢关节。 结束手法:采用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强壮手法包括掌揉法、拿捏法、拍打法和点击法,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可以治疗椎旁软组织劳损或炎症形成的筋结及上肢阳性反应点。 痛区手法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部位,采用指揉法、搓捻法,如指揉、搓捻头部痛区,指叩和掌震头部结束治疗。结束手法10分钟~15分钟,正骨手法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2个月后,患者再次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寰枢关节间隙左右对称,头痛、头晕症状消失。 笔者嘱咐患者平时避免低头,改变不良姿势,注意颈部保暖。 按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寰枢关节半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寰枢关节是旋转运动的中枢,和椎动脉供血关系密切,由于退变及劳损造成椎间小关节错乱及松动,引发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痉挛及血流障碍。拔身调曲理筋手法能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枕寰关节及寰枢关节正常位置,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恢复脑部血液供应,缓解临床症状。
案例二
何某,女性,43岁。 2012年7月19日初诊 患者腰臀部疼痛8年有余,加重伴活动受限1年。 8年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导致腰臀部疼痛,后经卧床休息和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曾在当地某医院进行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后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未接受治疗。1年前,患者因劳累加重出现腰臀部疼痛伴双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出现跛行,双下肢无力,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效果不明显。 目前,患者症状表现为饮食较差,睡觉较差,大小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细。 查体 腰骶部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辅助检查:腰椎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河南某三甲医院,2012年6月11日):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并失稳,腰5~骶1椎间盘膨出。 中医诊断 腰痛病。 证属 肝肾亏虚。 处理 滋补肝肾、活血通络,配合运用推拿疗法。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克,桑寄生30克,盐杜仲30克,川牛膝30克,细辛3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龙眼肉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党参30克,当归20克,甘草10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各200毫升,温服。 推拿疗法 运用理筋手法,常用手法有按法、揉法、拿法、弹拨法等。笔者嘱咐患者避风寒、勿劳累,适度锻炼。 2012年7月26日二诊 1周后复诊,患者腰臀部僵硬、疼痛、乏力等症状均有所缓解,继续以上方法治疗。 2012年8月21日三诊 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按语 患者属于中医学的“腰痛病”范畴,证型肝肾亏虚。患者为中年女性,先天禀赋不足,加久病体虚,气血运行不畅,腰为肾之府,肝肾亏虚,则筋骨关节失养,故见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因此,治疗以独活寄生汤滋补肝肾、活血止痛而收显效。
案例三
韩某,男性,21岁。 2011年4月22日初诊 颈部僵硬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3个月前,患者长时间伏案学习后颈部僵硬疼痛,甚至出现右上肢至无名指麻木,活动后症状稍微得到缓解。患者曾在当地某诊所尝试牵引、颈部放血等治疗,因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时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查体:颈椎C3~C6两侧可触及条索状,肩背部有压痛点;颈椎C3~C6棘突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旋颈试验(-),压顶试验(+)。 DR(数字X射线摄影)检查结果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且有反弓;颈椎退行性变。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显示:颈部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 辨证 项痹。 证属 寒凝经脉、瘀血阻滞。 治则 温经散寒、舒筋活络。 处理 舒筋活络手法(以揉、滚、点、推、拿等手法为主):放松颈背部肌肉,对肩井穴、风池穴、风府穴,以及局部阿是穴施以稍重的点穴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自拟经验方熏蒸1号进行局部熏洗。 方药 自拟熏蒸1号。川乌、草乌各10克,制乳香、没药各10克,红花15克,当归20克,牛膝12克,土鳖虫10克,续断10克,千年健12克,威灵仙12克,羌活、独活各15克,宣木瓜15克,伸筋草15克,细辛3克,桂枝20克,甘草6克。上药粉碎加水煎煮后熏蒸患处,每天1次。笔者嘱咐患者避风寒、勿劳累,不要长期伏案工作,枕头高低要合适,注意颈部功能锻炼。 4月28日二诊 患者头痛、头晕明显减轻,颈部肌肉变软,右上肢麻木、颈部僵硬及局部压痛较前明显改善,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旋颈试验(-),压顶试验(-)。由于患者学习压力较大,睡眠不好,舌质红、苔薄,脉弦细。笔者给予患者天王补心丹,每天3次,每次8丸,其余治疗同上。 5月7日三诊 患者头痛、头晕、颈部僵硬等症状消失,颈肩部条索状物消失,局部肌肉变软,无压痛感。长时间伏案时,颈肩部有酸困感,余无明显不适。 按语 笔者认为该病属于中医“伤筋病”范畴。《黄帝内经》中记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当长期伏案学习、操作电脑,以及玩手机等因素,导致颈背部肌肉痉挛、劳损,超过生理限度时,就会引起颈部病变。外因天气寒冷,感受风寒湿之邪,导致经脉痹阻不通,产生局部压痛及颈部僵硬疼痛。《黄帝内经》中记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骨骼还处于生长期,颈椎病变并非骨骼真正的改变,而是生理曲度失衡、小关节紊乱,以及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因此,在治疗时手法可以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整钩椎关节紊乱,以及理顺棘突两侧筋膜,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端提旋转法,可以对侧偏的棘突进行调整,恢复颈椎生理平衡。配合中药熏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药物透过热力直接渗透于局部皮肤,可以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引起的水肿。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颈背部有督脉循行,熏蒸治疗可以促进颈背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脑部的血流量,从而减轻项背僵硬、疼痛及头晕等症状。 在熏蒸药中,川乌、草乌为治疗痹痛之要药;土鳖虫、没药、乳香、红花等药物配伍不仅能够活血化瘀,还能舒筋活络止痛;羌活、独活、伸筋草、木瓜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牛膝、川断等药物有补肾活血、强壮筋骨的作用;桂枝、细辛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增加全方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缓解颈部僵硬疼痛等临床症状。 笔者认为,成年型颈椎病与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原因、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青少年患者常常由于颈部长期处于一个反生理曲度,导致颈部承重平衡被打破,生物力学发生了相应改变。 手法治疗可以恢复小关节吻合度及生理曲度,如《医宗金鉴》中记载:“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