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健
急救知识的普及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无论是突发疾病还是意外事故,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能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并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前减少伤害程度。急救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它同样是每个普通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急救的重要性 急救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对伤病者进行的初步处理,通常发生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有研究结果显示,在突发事故后的“黄金时间”,急救干预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例如,心搏骤停患者若在前几分钟内接受心肺复苏(CPR),其存活率大大增加;而若延误处理,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因此,掌握急救知识对于保护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生命非常重要。 此外,急救还能有效减少伤害的严重程度。及时处理烧伤、出血或窒息等问题,可以阻止病情恶化,防止进一步伤害发生。因此,急救不仅关乎生命的延续,还能帮助伤者在医疗援助到来之前保持相对稳定的健康状态。 常见的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是最为紧急的情况之一,心肺复苏则是应对这一情况的关键急救技术。标准的心肺复苏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当发现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时,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次~120次,并且每按压30次后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 气道梗阻处理 气道梗阻多发生于进食或误吸异物时,此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对于完全气道梗阻的成人或儿童,可使用海姆立克法,通过施加快速而有力的腹部推压促使异物排出。而对于婴幼儿,需采取背部拍击和胸部按压的方式,小心施力,确保安全。 出血处理 外部出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伤害。对轻度出血,应以干净布料按压伤口止血;而对于较严重的出血,特别是动脉出血,应立即施加强压,抬高受伤部位,并迅速寻求医疗帮助。在此过程中,保持患者安静并监测其生命体征。 烧伤处理 烧伤的紧急处理主要是避免进一步的损害。对于轻度烧伤,可用清水冲洗患处,帮助降温,但应避免使用冰块或民间偏方;对于严重烧伤,则需避免触碰伤口,防止感染,尽快送医。 普及急救知识的途径 教育与培训 急救知识的普及应从基础教育入手。学校、社区和企业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确保大众具备基本急救能力。这些培训应结合理论与实践,帮助参与者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 公共场所配置急救设备 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地铁站、机场等地设置急救设备,尤其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升急救能力的重要措施。AED简单易用,可以帮助心搏骤停患者迅速恢复心跳节律,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利用媒体和网络传播 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为急救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视频教程、图文演示和在线课程,大众可以轻松获取急救知识。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通过传统媒体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急救意识。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