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九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老年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心脏康复计划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中医脾胃病科如何治疗胃溃疡
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中的作用
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妙招
心悸问题的中医治疗策略
X线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1
11 1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心悸问题的中医治疗策略
 

□盖永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悸,这在中医术语中常提到的症状,正逐渐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隐忧。心悸,即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痰饮内停、瘀血阻滞等引起。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通过调和阴阳、平衡五脏六腑,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养心安神、有效缓解心悸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发病原因
在中医看来,心悸并非孤立的症状,而是身体内部环境失衡的外在表现。其主要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心血不足 多因劳心过度、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导致心血耗损,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心悸。
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虚火内生,扰动心神,出现心悸不安。
痰饮内停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成痰,痰饮上犯,阻滞心脉,致心悸胸闷。
瘀血阻滞 情志不遂,气机瘀滞,或跌仆损伤,血脉瘀阻,心脉不畅,亦会引发心悸。
中医养心安神之道
中医治疗心悸,强调“治未病”理念,即通过调节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运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达到养心安神、恢复心脏正常功能的目的。
饮食调养 宜清淡,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量,以免助热生痰,影响心脏健康。多摄取养心食物,如红枣、莲子、百合、桂圆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安神、清心除烦的功效。适量饮茶,如绿茶、菊花茶等,既能提神醒脑,又不会使心脏过度兴奋,适量饮用有助于调节心情。
情志调节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尤其是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可学习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调节情绪。适当宣泄,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与亲朋好友倾诉,避免情志郁结。
中药调理 补益心血,如当归、熟地黄等,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滋阴降火,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等,适用于阴虚火旺型心悸。化痰逐饮,如半夏、茯苓、陈皮等,针对痰饮内停型心悸。活血化瘀,如丹参、红花、桃仁等,用于瘀血阻滞所致心悸。
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达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等,这些穴位对于缓解心悸、安神定志有显著作用。
中医养生操 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缓慢而连贯的动作,配合呼吸调节,能够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大有裨益。
生活小贴士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脏问题。
心悸症状虽常见,但通过中医的养心安神之道,我们完全有能力告别这一困扰。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调养、情志调节,适当借助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配合中医养生操的练习,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心悸症状,恢复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中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