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关注孕期营养,做好体重管理
他们为何改变性别
小肠疝不可怕 护理得当是关键
如何解读临床检验报告
麻醉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正确护理乳房 远离哺乳期困扰
1
11 1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他们为何改变性别
 

□刘娜  陆峥

   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有了关于性别的传说。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娲用黄土以自己的模样捏出泥人,用神力让泥人变成小人,可她不能一直捏泥人,于是把那些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结合起来创造后代。西方的传说认为,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亚当。亚当独自生活在伊甸园太寂寞,于是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这两个传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在生命之初是如何区分性别的。性别的区分似乎在生命出现之后,而且在生命出现的初期,也可能是混沌的、不清晰的。
    相关研究发现,怀孕8周左右时,胎儿出现性别分化。生物界有不少无性繁殖的生物,它们不分性别,通过自主分裂或身体内部产生受精卵等方式繁衍后代。从心理学角度看,男性与女性的区分似乎没有那么绝对。荣格是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的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他把她叫作“阿尼玛(anima)”;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叫作“阿尼姆斯(animus)”。也就是说,男性性格中具有女性特征,女性性格中具有男性特征。这是男性和女性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如果一个男性在生活中展现的仅仅是男性气质,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潜意识中而保持原来未分化的面貌,这就使得他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气质。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些表面上富有男子气的人,内心往往十分软弱和柔顺。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中却十分顽强和任性,具有男人通常在其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气质。因此,在心理层面,男性和女性是交织融合的,很难完全割裂开来。
    人类又是如何看待自身性别的呢?一般来说,分为3个方面:
    1.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可通过性染色体和外生殖器判断;从出生开始,就被定义为男孩或女孩。可有些人天生既有睾丸又有卵巢,外生殖器与第二性征也介于两性之间,染色体也可能与正常男性和女性不同,无法被定义为男性或女性。2.性别认同:指个体对生理性别的感知和认同。一般来说,生理性别为男性的儿童或成人,其性别认同也是男性;但也有少部分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个体,他们的认同可能为女性、无性别或泛性别。反之亦然。3.性取向:指个体对性刺激的相关反应,即对特定性别产生持久的性吸引。性取向分为异性性取向、同性性取向、双性性取向、泛性性取向等。异性性取向通常指与自身性别不同的个体相恋,如男性与女性相恋。同性性取向是指与自身性别相同的个体相恋,如女性与女性相恋,或男性与男性相恋。双性性取向指与不限于一个性别的个体相恋,如既可以与男性相恋,又可以与女性相恋。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性别的认知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大部分人群在认同自身生理性别的基础上,逐渐固化性别角色;有部分人群在儿童或青少年期会对自身性别有不确定感,随着性别角色的不断社会化,自身也从性别角色中不断获益,慢慢认同和接受自身生理性别;少部分人群到了成年期仍然不认同自身的生理性别,渴望通过性激素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式,使身体尽可能地与所偏爱的性别相一致。这部分人群尽管知晓性激素和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但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带来的痛苦,让这些副作用变得不值一提。如果不能接受治疗,痛苦可能伴随一生。这种感觉就像“灵魂装错了身体”,他们能感受到痛苦,却无法仅靠自身的力量改变。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理解、歧视甚至暴力行为,也会加重他们内心的痛苦感。
    性别不认同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以下几种观点:
    1.基因遗传:曾有双胞胎均为性别不认同者,或者家族中有2个或2个以上家庭成员性别不认同,提示性别不认同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但目前的证据尚不充分。2.不良的养育方式:孩子在幼年和童年被长辈当成另一种性别养育,比如给男孩梳辫子、穿裙子,或者给女孩剪短发、着男装,鼓励玩男孩玩的游戏等,让孩子无法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性别角色,造成性别认同的混乱。3.同伴和社交媒体影响: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性别认同可能受到同伴和社交媒体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在16岁左右会突然出现性别认同问题,共同的特征是喜欢交往性别不认同的朋友或沉迷于社交网络。
    在治疗方面,曾经认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或其他强制性手段改变他们的性别认同,让他们认同自身的生理性别。听起来似乎可行。国外也曾尝试过“性别反转治疗”,这是一种号称能改变个体性别认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从业人员包括医学或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以及宗教人士。因为青少年和青春期前的儿童心理不够成熟,父母也更为关注,常常被认为改变起来相对简单。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
    在整个社会层面,还是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发,给予差别化的性别教育,让孩子从小能够清晰地认识自身性别,了解自身性别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性别的优势。同时也要减少对性别的过度关注和宣传,一方面能减轻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性别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这部分青少年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关于人际交往、学业和前途的思考和困惑,当自身无法解决这些困惑和压力时,可能会错误地将性别改变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天真地认为只要改变性别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这样做的结局可能是改变了性别,问题却更大了。因此,性别认知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关爱真正需要帮助的他们,给予儿童和青少年正确的性别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校和家庭生活。
    (刘娜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陆峥供职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