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影响疗效的四因素
方证对应 两证两方
穿“铠甲”的女“战士”
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准绳”
1
11 1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准绳”
 

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准绳”
□郑学农

   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般治疗方法,都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具体体现。治病求本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为中医论治疾病的总原则。
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准绳”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则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所致,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文字记载。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的总目的就是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使偏盛偏衰的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的文字记载。中医学十分重视治病必须探求疾病的本质,因而治病求本是中医辨证论治疾病的“准绳”。
    何为本?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标本,这对临证时能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标本不明,治疗就无主次。《素问·标本病传沦》中有“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的文字说明。所谓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用来说明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内脏病为本,体表皮为标;久病为本,新病为标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的文字记载。
    如何求本?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邪正交争的复杂过程,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同时,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区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个体之差异对疾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只有善于从众多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矛盾的主次,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医学启源》指出,“凡治病,必求其所在”“则知其本,而不致差误也”。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各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目标。它正确揭示了人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并从整体观念出发,论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性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灵活性。此外,还按证候的不同表现,提出了正、反、逆、从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一系列治疗法则,这些方法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不外扶衰抑邪,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
治病求本的具体内容
    “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辨表象之逆从。—般来说,疾病多表现出与本质相符的表象,治疗当逆其表象。比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逆者正治”的文字说明,即是此意。另外,有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常有某些症状与疾病本质不相符的表现,在治疗时就要透过现象治其本质,采用与疾病表象相同药性的药物来治疗。比如真寒假热证,由于寒盛于内,格阳于外,可出现面红发热之假象,治疗时应用温药,顺从假象而施治,即“从者反治”之法则。正治与反治,均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别病情之主次。在复杂的病变中,常有标本主次不同,因而在治疗上有先后缓急的区分。
    一般来说,本急于标,则从本治;标急于本,则从标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妇科的血崩病为例,导致血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大出血时必须首先制止出血以治其标,待流血缓解后,再澄源固本。由此可见,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根本。急则先治标也是为治本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治本。近代中医学家关幼波提出,“急则虽治标,固本更重要”。标本缓急之治仍是体现“治病必求于本”。
    审正邪之盛衰。《素问·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文字记载,《素问·评热病篇》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文字记载。致病的原因虽在病邪,但发病及转归与否则在正气是否充足。正气不足既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又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前提。治病的根本目标是改变邪正双方对比,扶正祛邪,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在辨证论治中,必须分清虚实。医者要细致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扶正是为了更好的祛邪,祛邪也可以达到扶正的目的。二者治疗的着眼点虽然不同,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现代中医学家蒲辅周在治温病时指出:“温病为温邪,初起宜辛凉,防其伤阴为第一要义,一般热病在初期和中期当祛邪散热以存阴,不投养阴之品寓有养阴之意。”补虚泻实亦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
察病机之异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的文字记载。疾病有阶段性,患者的体质有差异性,故应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同一疾病,由于不同发病阶段和个体反应产生不同的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方法也不同,由此产生了一病多法和一病多方的治法,称为同病异治。
    不同的疾病,却往往因为有相同的病理机制,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治疗,由此产生了多病一法和多病一方的治法,这叫异病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文字记载。疾病的发生无不受时令、气候、地域环境以及体质的影响,论治时不仅要观察局部的病证,还要看整体乃至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均是“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这充分说明治病求本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