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乘势而为
新郑华信民生医院
郏县人民医院
关于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的思考
1
11 1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乘势而为
 

乘势而为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朱剑飞

   近几年,我国把中医药发展摆在国家战略层面加以部署和推动。这对中医药事业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广泛认同度前所未有,中医药发展正当其时。笔者认为,中医药工作者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同时,中医药工作者,要乘势而为,多措并举,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筑牢发展之基

   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医药学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和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基因,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文化自信。
    中医药的“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哲学理念与医疗实践,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人民疾病防控的有力保障,还为世界人类卫生和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中医药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会显著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发掘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建设。提高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水平,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入大学、中学、小学相关课堂之中,拓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范围。推动中医药文化和古籍的整理、挖掘、传播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增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
    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目前,针灸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制定了相关中医药标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新标签,体现了中国主动贡献民族智慧的胸襟,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要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利用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扩大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从而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推动中医药体制机制建设高质量发展,释放制度红利,
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之制

   完善中医药制度体系,提高中医药治理能力。完善中医药制度体系建设,促使各项制度协调配合。加快推进中医药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薄弱环节的建设,构建完整的中医药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中医药治理能力和体系建设研究,为中医药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完善政府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中医药工作的合力。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结合继续教育,加大中医药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中医药管理人才的治理能力。
    健全中医药管理组织,规范中医药管理部门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由于机构改革设置、历史发展等问题,省、市、县等各级中医药管理组织还不健全。要进一步规范中医药管理机构职能。由于组织不健全、机构管理部门变化较大,中医药管理机构职能未能规范,常常导致管理越位、监管缺位的问题,管理效率低下,监管措施不力,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此,要加强中医药管理规范建设,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破除制约因素,推动中医、中药和中医、西医制度建设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中医、中药管理分割,中医药管理西医化,导致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丧失。要彻底改变中医药管理的错位体系,使中医药的管理体系融合发展,促进中西医制度并行建设落到实处。加大标准制定的协同创新研究力度,消除中医药标准建设制约因素。要充分发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中药企业参加标准制定,完善中医药产品、服务、管理等各项标准,使中医药的体制机制做到规范、有序建设。

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之才

   推动中医药人才进入中学、小学课堂,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培养中医药人才从眼下抓起,从娃娃抓起,扩大中医药的文化传播,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的认识,在中小学生心中播下学习中医、继承中医、发扬中医的种子,夯实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础。
    改革院校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大科技、人文、哲学、科研方法等通识课程的开设,促使人文、社会、自然知识领域有机融合,拓展医学人才视野,培养医学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激发创造性思维。优化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先中后西的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医思维课程,凸显中医药人才特色。加大临床实践力度,早跟师,多跟师,跟多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科研创新精神,把中医药人才教育和中医药科研、中医药临床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坚持中医教育和中药教育相结合,医通药,药通医,培养中医药互通人才。
    加强医教协同,提高人才规范化培训。实行中医学本科“5+3”培训、中医学专科“3+2”培训,使学位教育和规范培训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院校教育和规培教育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规范培训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规范化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充分发挥培养基地的名师资源,实行中医培训的特色师承传统,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建立相对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

推动中医师承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之魂

   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支持,挖掘名老中医思想和中医经典精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大数据为支撑,挖掘整理中医名医名家学术思想、诊疗理论、治疗技术、用药经验,建立全省中医名医数据库,开放相关网络平台,在做好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推动资源共享。充分挖掘中医药典籍的中医思想、治疗方法和经典方剂,加强在师承教育中加中医经典思想和理论教学。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不同专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术流派的中医名师进行专题培训和研讨,推动不同名医名家在师承教育中的相互交流。
    建立高质量的考评标准。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是中医传承的质量保障。推动理论考试和临床考试相结合。不仅测试对中医名家中医思维、独特理论、诊疗思想的考核,还要注重考查中医传承的具体临床表现,考查跟师人员是否能够把名医名家的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考查是否把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应用到科研之中。促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加强过程管理,全过程监督课程培训、跟师培训、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做到过程的量化管理,做到跟师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根据跟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跟师内容的评价。
    推进师承教育专项建设。建立中医药院士工作室、国医大师工作室、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名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设立中医名医名家思想挖掘整理专项课题,鼓励中医药高校、科研机构、临床医院积极申报立项,共同挖掘中医师承教育方面的特色思想和理论。支持国医大师参与高校的重点学科、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担任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把名医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中医药传承特色,站在把中医学术流派和名家名医思想作为中医药传承之魂的高度,做好中医药守正和传承工作。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医药国际传播效果,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之“桥”

   发挥信息大数据作用,提高中医临床参与度。加强中医药对专科专病,尤其是对重大疾病或突发性传染病的疗效分析,以西方学术模式和循证医学为突破口,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精准分析,从而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精准医学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中医药治疗进入西方医疗体系,提高中医临床在西方医疗体系中的参与度。
    发挥资本作用,提高中药产品国际占有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国际资本的融资投资,建立国际中医药医疗集团和中药企业集团,开发新型中医药创新产品,以疗效和药品开拓国际医药市场,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提高中医药国际话语权,整合中医药传播平台,打通中医药国际化通道。加大中医药科研与医疗的国际合作,以人文交流、医疗援助、人道主义等贴近国外的价值观和生命观,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入西方话语体系,提高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国际话语权。强化顶层设计,分类整合中医药传播平台,真正解决中医药文化传播与西方受众接口问题,打通中医药国际化传播通道,为中医药国际化拓展传播途径。
    中医药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代表,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伟大事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根据时代要求和世界变化,主动向世界开放,以积极的姿态,提高国际化水平,为自身参加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国际平台。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