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夏日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素问》读后感
黄连
赵敏:医者仁心 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1
11 1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黄帝内经·素问》读后感
 

《黄帝内经·素问》读后感
□张 平

   中医人的成长,离不开“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九字诀!引赵尔巽评叶桂之语:“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之作均须涉猎,方能“无所碍滞”。
    《黄帝内经》作为群经之首,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需要我们当代中医人用一辈子品读、常读、细读。《黄帝内经·素问》篇文字简约,内容覆盖广博,道理精深,其所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及针灸等相关内容。其形式以对话方式,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的对话阐释其思想。天地的现象分清,变化的缘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无形事物与有形之物相呼应,每每品读,感悟良多,略陈管见。
形神共养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养生之道”以对话式展开,首点养生之要,次谈养身之法,注重“形神共养”。其一形乃神之本,是生命存在、生理及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养形注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同时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之生、长、衰、老以及生育功能,关键取决于肾气之盛衰,保养肾精肾气亦为养生之要。其二注重养神,无神则形不活,当世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多为常态,在内为忧患所累,在外则为劳苦所形役,逆于四时之变,常受虚邪贼风之袭,正虚邪犯,故多半百而衰,难道不该深思?《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提出“祝由”之法,古籍理解为古人通过心理暗示改变自身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气机运行以此治病,与当今之精神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医者疗今时之人,除以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亦可佐以“祝由”之法,故病乃易愈。今时之人当应不为外物所烦扰,守住内心的寂寞,以恬淡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以达形神共养,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谨调五脏六腑之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论述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亦为一切事物新生、变化、成长、毁灭之动力源泉,故治病当谨调阴阳。后《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以古代君臣官制中各个官职作喻,在论述人体十二脏功能和相互联系的同时,突出心在十二脏中的主导地位及作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调和五脏之阴阳的同时,注重心神的调摄,其“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不可分离用药,整体观念当贯彻始末。《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阐述五脏之分类、诊病之法,同时辨别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感地气而生,贮藏精血,藏而不泻;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之五者,秉承天气而生,收纳五脏之浊气,泻而不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既有分别,又有关联,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天气、地气与人亦为一体,奇恒之腑助五脏藏精血,六腑助五脏泄浊气,三者补泄相合、相辅相成。
三因制宜重地势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黄帝提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也。”地域、生活条件不同,则体质各异,故其发病之征象、之法亦有不同。其良医善诊病者,当先明其病之况,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异法方宜。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医者疗今世之人当重形神共养,谨调五脏六腑之阴阳,三因制宜重地势。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所阐之理博大精深,当下苦功夫,戒骄戒躁,心要近、脚跟紧、手勤写、学挖深、术悟真。传承中医药经典,守正创新中医文化,离不开代代中医人、中医魂的薪火相传;中医魂的固守熔铸,有赖于学术的代代传承。因此,坚持“传承经典文化,守正创新精神”,思悟静心读经典,手勤用心跟名师,学思悟辨多临床,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意义深远。
 (作者为开封市中医院2017级规培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