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无偿献血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献血者需要满足一定的健康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年龄、体重、血压、血液检测等方面的要求。在中国,无偿献血的年龄一般要求在18周岁~55周岁,男性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体重不低于45公斤,经检查后身体合格者,可以参加献血。不少人认为,献血后身体营养会有所“流失”,需要用大量饮食来补充。那么,真的有必要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每时每刻都有一定量的血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血细胞新生、补充。红细胞只能存活120天左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更短,平均寿命分别为7天~14天和7天~9天。即使不献血,各种血细胞到一定时间也是要死亡。 人体内的总血量虽然是恒定的,但是循环血量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平时只有80%的血液参与血液循环,还有20%的血液储存于肝脏、脾脏和皮下毛细血管,人们称其为“小血库”。当人体出现失血时,“小血库”中的血液就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补充循环容量。 献血200毫升~400毫升并不会损失多少营养成分。献血后,血液中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可由组织液得到补充,而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等则分别由肝脏、骨髓造血组织加速合成。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400毫升,只占全身总血量的5%~10%,损失不了多少营养成分,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得到补充。 为什么献血之后正常饮食即可?实际上,人体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铁、叶酸、维生素B等,这些原料在普通食物里面都有。蛋类、瘦肉、大豆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的肝脏、腐乳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及维生素B等。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所需的铁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内源性铁,即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它可以被人体利用;其二为食物供应的外源性铁,如豆类、菠菜、花生、猪肝等食物均含有丰富的铁。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日需要补充10毫克~20毫克铁,就不会造成铁的缺乏。 大补性食物中,我们补的是什么?大补性食物中油脂含量普遍较高,而叶酸和铁的含量却很低。大量进食油腻性食物不但不能起到补血的作用,反而会增加胃、肠、肝、肾等器官的负担,引起献血后的困乏嗜睡及精神萎靡现象。摄入过量油脂,从健康角度讲易诱发肥胖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脑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献血后只要多补充水分,注意饮食营养均衡,献血失掉的那部分血液很快就能恢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