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21通电话的背后

2025-4-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马艺玮 李欣 迭风云 韩霞

暮色渐浓,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老年病科护士站的电话持续响起。护士小韩注意到,当日已累计21次接到同一号码来电,来电者刘奶奶反复请求医护人员上门取物。从清晨到傍晚,老人的语气从急切转为哽咽,诉求始终未变。

 

善意的“误读”

职业敏感性促使小韩护士梳理潜在风险,独居老人突发疾病、遭遇信息误导、居家安全隐患……考虑到老人坚持要求入户,且在约定见面时,地点由小区门口改为楼上家门口,小韩护士与社区民警协作,共同前往核查。

开门的刹那

入户后,热气氤氲的厨房中,一桌刚出锅的黏豆包香气四溢。79岁的刘奶奶颤抖着捧出贴有“苏主任”“小韩护士”标签的分装袋。

原来,年前刘奶奶在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接受治疗时,老年病科医疗团队精准评估刘奶奶病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显著缓解了她的慢性疾病困扰。祖籍黑龙江的刘奶奶以家乡传统美食致谢,却因不熟悉智能设备,只能反复拨打电话传递心意。

独居老人的情感缩影

“怕打扰你们工作,只能这么说……”刘奶奶的坦言,折射出我国1.2亿独居老人的共同困境。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近60%的独居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疏解需求。当代际支持弱化、社区服务尚待完善,老人们常以“求助”为名,寻求被关注的温暖。

双向奔赴的温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参与了解情况的民警感慨。小韩和同事围坐在老人身边,握着她布满老茧的手轻声承诺:“科里开通了独居老人帮扶热线,以后有任何需要,随时找我们。”

此次事件推动老年病科启动专项服务:开通独居老人24小时帮扶热线,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组织志愿者定期随访。科室更依托老年综合征评估、认知障碍早筛等技术,深化“医疗+康复+心理”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既解决生理病痛,亦照护情感需求。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