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科学运动,为心脏“加油”

2025-4-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一、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

(一)运动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长期坚持运动可以使心脏的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运动时,心脏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求,从而导致心脏肌肉增厚,心室腔扩大。心脏肌肉的增厚使得心脏收缩更有力,每次跳动能够泵出更多的血液;心室腔的扩大则增加了心脏的容量,使心脏在每次跳动时能够容纳更多的血液。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心脏能够更高效地工作。

(二)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运动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在运动过程中,心脏的收缩力度加大,心跳速度加快,从而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使心脏在舒张期能够更充分地充盈血液,为下一次收缩做好准备。

(三)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调节能力的影响

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运动时,身体会根据运动强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心率、血压和血管的舒缩状态,以保证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长期坚持运动可以使这种调节能力更加灵敏和准确,使心血管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环境变化。

二、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

(一)降低血压

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规律的运动可以使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扩张能力增强,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时,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减少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的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

(二)改善血脂代谢

运动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它可以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三)预防冠心病

运动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通过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减轻体重等作用,运动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增强心肌的收缩功能,使心脏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四)缓解心理压力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它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和放松感,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运动还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

(五)超慢跑对心脏功能的改善

超慢跑是一种低强度、低心率的有氧运动,速度介于走路和慢跑之间,一般为每小时4-8公里,以小步幅、轻松的步伐节奏跑步。这种运动方式特别适合体能较弱者、初学者和中老年人。长期坚持超慢跑,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供血能力和肺部氧气交换效率。同时,超慢跑还可以促进心血管健康,在运动过程中心率保持在较为稳定的低强度区间,让心脏在轻松的状态下得到锻炼,增强心肌力量,逐渐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科学运动的实用建议

(一)运动类型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血管健康的最佳运动类型之一,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脏和肺部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压。常见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20-30分钟。

3.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常见的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普拉提等。建议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柔韧性训练。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确定。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指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可以用“220-年龄”来估算。例如,一个50岁的人,其最大心率约为170次/分钟,那么中等强度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02-119次/分钟之间。高强度运动的心率则达到最大心率的70%-85%。

(三)运动频率

为了达到良好的心血管健康效果,建议每周进行至少3-5次运动。可以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结合起来,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

(四)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的时间应根据运动类型和个人身体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效果较好;力量训练每次20-30分钟;柔韧性训练每次10-15分钟。运动时间可以逐渐增加,但要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五)注意事项

1.运动前热身:在进行运动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快走、关节活动等,使身体各部位逐渐适应运动状态,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运动后拉伸:运动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拉伸活动,帮助放松肌肉,减少肌肉酸痛和运动后的疲劳感。

3.循序渐进:运动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4.关注身体反应:在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四、结论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科学运动可以为心脏“加油”,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超慢跑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运动方式,适合众多人群参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通过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强度、频率和时间,并注意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等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益阳市人民医院 彭玉辉)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张驰  三校:贾佳丽  一审:杨小玉  二审:赵曦  终审:梁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