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蛋白尿筛查,警惕肾脏病
2025-1-2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是肾脏疾病的重要标志物之一。正常人尿液中仅含有微量蛋白质,每日排泄量不超过150毫克,蛋白质定性检查时通常呈阴性反应。然而,当肾脏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时,蛋白质便会泄漏到尿液中,导致蛋白尿的出现。蛋白尿不仅反映了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障碍,还可能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因此,重视蛋白尿筛查对于及早发现肾脏疾病、预防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尿的分类与成因
蛋白尿根据其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假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三类。
假性蛋白尿:并非真正的蛋白尿,可能由于尿液中混有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等物质,或尿液长时间放置、某些药物从尿液中排出导致。这类蛋白尿在实验室进行尿液离心沉淀或过滤处理后,结果会明显减少甚至变为阴性。
生理性蛋白尿: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一般是短暂性的,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消失。包括功能性蛋白尿、运动后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及遗传性疾病所致的蛋白尿,特点是尿蛋白持续不消退,或伴有血尿、浮肿、高血压等表现。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的蛋白尿表明肾脏功能受损,若长期得不到控制,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蛋白尿的检测与分级
蛋白尿的检测主要包括定性试验和定量测定。定性试验通常采用试纸法等方法,通过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浊度等特征来判断尿蛋白的存在与否。定量测定则是通过测定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总含量来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正常人每日尿蛋白排泄量不超过80毫克,超过150毫克即为蛋白尿。
根据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定量结果,可以将蛋白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当尿蛋白含量≥3.5克/24小时,则称为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从尿液中丢失,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水肿、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问题。
蛋白尿与肾脏疾病的关系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常见于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通过尿液检测尿蛋白,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肾脏疾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反映肾脏功能: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肾脏早期损伤,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微量白蛋白尿的持续出现标志着肾脏功能受到了损害,并表现为异常渗漏蛋白质。
诊断疾病:有助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一种更为敏感的尿蛋白检测方法,可以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的迹象。
监测病情:可动态观察肾脏疾病的进展和治疗后的变化。尿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如果尿蛋白水平逐渐降低,说明治疗有效;反之,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治疗效果:判断治疗措施是否有效,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定期检测尿蛋白,还可以预测肾脏疾病的进展趋势,为预防并发症和制定长期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预防与治疗
预防蛋白尿和肾脏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高尿酸、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避免肾损伤因素,如避免滥用药物、避免长期接触有害有毒物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已经确诊的肾脏疾病患者,应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降压药、抗炎药、利尿剂等。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在必要时,可考虑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结语
蛋白尿作为肾脏疾病的重要标志物,其筛查与监测对于及早发现肾脏疾病、预防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期进行尿蛋白检测,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维护肾脏健康,降低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共同关注肾脏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王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