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带大的孩子,尽心陪护感动医护
护士长刘蒙蒙回忆,这个老人刚住院时,她就对其家属印象深刻。这位老人并非由儿女陪同入院,而是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后来知道是她的外孙,正读大学。
老人是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入院的,咳嗽、咯痰严重,伴咯血,高热。可能是因为怕影响子女,老人几天里一直在家服药治疗,没有好转,才在外孙的催促下入院。
照顾患者很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挑战。但是,这位小伙子非常用心,老人入院第一天,还有咯血症状,他一晚上坐在病床旁边的椅子上观察、照顾,一夜没睡,老人一有动静,他立刻起身。老人症状稳定后,他才在旁边支个折叠床休息。老人要去上厕所时,他一直在旁边搀扶。大家看到纷纷议论:太难得了,即使儿女也很难做到。
双向奔赴,医护的用心他都写在感谢信里
刘蒙蒙说,因为照顾患者的是年轻人,他们会更加留意一些:“年轻人没照顾人的经验,护士有时会多加关注,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这个小伙子每次买饭时总会给姥姥变变花样,每次都不重样。老人挺爱吃,但是有些不适合患者,护士发现后就会提醒。每天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时,小伙子听得十分认真。护士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帮助时,小伙子摆摆手说:“不用,不用,你们太忙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去帮你们。”大家笑声一片,老人也很开心。
管床医生兰文静是个很细心的人,每次给老人讲解病情时,怕老人听不清楚,就俯下身,贴在老人耳旁说话,平常听诊需要卷起患者的衣服时都是自己动手,检查完,再帮患者放下,说话不急不躁。看到小伙子照顾姥姥很用心,也会经常多和他交流几句,叮嘱他如何更好地照顾老人。
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老人恢复很好,1月16日出院。当他拿出感谢信时,大家并没有特别在意,科室经常收到锦旗和感谢信,但是打开这个感谢信还是很意外的:文采飞扬,还是文言文形式,闲下来时,几个人逐字逐句研读。科主任李峰感慨:“我们可能自己不在意,但是每句温暖的提示和关怀,患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记住我们的好,好话多说,好事多做。”(本报记者 高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