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功能三项——助你更好了解你的胃
2023-9-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如今,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经常熬夜、逛夜市吃烧烤、饥一顿饱一顿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殊不知对胃伤害却很大。胃病在我国很常见,但是也很容易被忽略,往往耽误了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其中胃癌是胃病最严重的一种。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所以早期发现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胃癌通常是由胃炎发展而来,它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就发生癌变。一些饮食不规律、酗酒嗜烟、常年服药、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长期紧张压抑情绪等因素,往往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发展成为浅表性胃炎,如果不及时干预,会一步一步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最终发展成胃癌。
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是侵入性的不适用于大众筛查。近年来大部分医院开展的新项目胃功能三项是一种简单易行,非侵入性的筛查方法。胃功能三项检测,主要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的检测。其中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以及这二者的比值,主要用于筛查胃体部萎缩性胃炎;胃泌素17主要用于筛查胃窦部萎缩性胃炎。这三项检测主要通过抽静脉血进行化验检测,能反映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是胃黏膜分泌功能的动态监测,以及早期胃癌的筛查。
胃泌素是一种主要由胃窦的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刺激胃酸分泌,与胃酸存在严格的负反馈机制,胃窦正常时此机制可维持胃酸分泌的动态平衡;但在胃窦萎缩时,此机制失效。另外它还可以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在血液循环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有大分子G-34和小分子 G-17,其中 G-17占胃泌素总量的90%以上。
胃泌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G细胞数量、胃腔pH值、进食、迷走神经刺激、服用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等。另外,某些病理因素也影响胃泌素的分泌,例如HP慢性感染和近端胃癌也会刺激胃泌素分泌,导致血清G-17升高。G-17异常升高时,我们首先要考虑胃泌素瘤(胃泌瘤具有高胃酸,高胃泌素血症和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三联征);胃体萎缩性胃炎时,因为胃底腺细胞的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负反馈地刺激G-17水平升高,用来促进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另外,消化性溃疡时,G-17水平也会升高;胃次全切除术后残留胃窦增生可有血清胃泌素增高;部分全身性疾病可引起胃泌素水平升高,如肾功能障碍,短肠综合症、恶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而胃窦萎缩性胃炎时,因为G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G-17水平降低,全胃萎缩,包括胃体和胃窦的萎缩,G-17水平也会降低;早期胃癌患者G-17水平呈升高或降低。那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主要看胃窦萎缩是否伴随有增生。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有两个亚群即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主要由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和十二指肠腺分泌。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蛋白酶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胃蛋白酶原非常稳定,可以反应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会发生改变。
PG水平可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当胃黏膜出现萎缩, PGⅠ和 PGⅡ水平下降,PGⅠ水平下降更明显,故 PGⅠ/Ⅱ比值随之降低。PG 测定有助于判断萎缩的范围,胃体萎缩者 PGⅠ、PGⅠ/Ⅱ比值降低,血清G-17 水平升高; 胃窦萎缩者血清G-17 水平降低,PGⅠ、PGⅠ/Ⅱ比值正常; 全胃萎缩者则PG与G-17均降低。通常将 PGⅠ≤70g/L 且 PGⅠ/Ⅱ比值≤3.0 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临界值,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
PGⅠ在血液中浓度高,范围窄,只分布于胃的上侧。主要是胃体萎缩性胃炎的标志物,在炎症时会升高,在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时会明显下降,与胃体萎缩性胃炎呈负相关;PGⅡ在血液中浓度低,范围广,分布于整个胃。在萎缩性胃炎时PGⅠ比PGⅡ下降明显,PGⅡ水平保持相对不变。主要是胃炎症的标志物,炎症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PGⅡ在炎症时明显升高,与胃的炎症呈正相关,并且升高后维持较高水平,在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时下降不明显。
从下图胃功能三项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是否有消化性溃疡,是否有萎缩性胃炎,胃部萎缩的部位在哪里等等。
总之一句话,PGⅠ主要是胃体萎缩性胃炎的标志物;PGⅡ主要是胃部炎症的标志物;G-17主要是胃窦萎缩性胃炎的标志物。PGⅠ、PGⅡ 和 G17 联合检测对胃部疾病诊断价值高, 可用于胃癌风险提示。由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血清PGⅠ或PGR呈降低表达,建议根除Hp后,再做胃癌癌前病变的PG筛查。如果筛查有问题,再有选择性做胃镜等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